山寨证书专项治理
近日,有网友反映,北京一家教育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承诺发放的相关证书“可以挂靠有收入”,自己前后花费5万元参加了学习培训考试,但几名联系人现已联系不上。后经有关部门核实,该公司办理的各种职业证书,国家职业资格系统不承认其资质,涉嫌虚假宣传。 在竞争趋于白热化的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考证,认为手里多一份证书,求职时就多一项选择,甚至“为了考证而考证”。一些不法分子也借机动起了歪脑筋,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严重扰乱了我国人才评价市场秩序。 “滥发证”“乱收费”“水证”“挂证”等乱象的背后,是广大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旺盛需求。劳动力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的特征,存在“逆向选择” “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 证书不仅能够向市场释放有关持有者劳动技能水平的信号,还可以反映出持有者的能力、动机等不可观测因素。一方面,可以为用人单位提供公正有效的筛选依据,有助于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市场释放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信号,有助于避免市场的逆向选择,扩大对高质量技术技能类服务的需求。 为规范市场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人社部于2022年3月16日印发了《关于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函〔2022〕25号),对面向社会开展的与技能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技能类培训评价发证(含线上)活动,进行专项治理。此次专项整治的内容,包括违规使用有关字样和标识、虚假或夸大宣传、违规培训、违规收费,故意混淆概念、误导社会的炒作和涉嫌欺骗欺诈等违法违规情况。在该通知印发后的5月9日,人社部在其官网通报,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了两个打着“职业资格”的幌子,发放“山寨证书”、谋取不法利益的典型“山寨网站”。 除了依靠行政执法的严厉打击,治理“山寨证书”乱象更需健全人才评价制度体系、畅通相关信息查证渠道,从而戳破“证书崇拜”的泡沫,让“山寨证书”无处遁形。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种人才评价证书纷繁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在新职业不断涌现、人才评价权逐步交给市场的情况下,国家应进一步规范职业技能培训,完善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一是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取消不必要的职业准入门槛。为此,人社部于2021年结合国务院有关部门职责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改革等情况,调整公布了《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瘦身”后的目录,对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职业(工种),纳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依法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其他73项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全部退出目录,不再由政府或其授权的单位认定发证,改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认定并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是促进职业发展贯通,降低社会用人成本。目前,国家认可的技能人才评价证书主要包括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这三类。未来应以职业分类为基础,统筹规划职业技能等级制度、职称制度、职业资格制度框架,并建立境外职业资格证书认可清单制度,避免交叉重复设置和评价。 三是优化查询渠道和方式,助力报考者判断证书的合法合规性和含金量。在报考技能类职业资格证书时,报考者可登录人社部技能人才评价工作网:(http://www.osta.org.cn/)等官方网站查询相关证书及评价机构的信息。报考者不仅要审核所报工种是否在最新的《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也要查询相关评价机构是否在人社部门备案,准备报考的工种是否在备案工种之中。 疏堵并重,方见成效。要加大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丰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等。在这个过程中,清理“山寨证书”,维护社会诚信和经济社会秩序,有待全社会的共同努力。